本文共 1970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6 分钟。
作为曾经名声大噪的光伏巨头,英利绿色能源(YGE.NYSE,下称“英利”)在经历了连续五年的亏损后,走上了资产债务重组之路。据了解,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信达资产”)可能会入主英利。
信达某内部人士告诉澎湃新闻,“目前的进度我们不方便说”。但该人士表示,信达本来就是做不良资产处置的公司,英利这样的情况本身已是不良资产,此外,信达对于光伏行业也十分感兴趣,此前也重点关注过尚德、赛维不良资产处置的问题。英利公共关系部负责人王志新称,这些在正式公告披露前的消息会有很多,但重组的具体信息要根据相关要求再对外进行发布。
在光伏行业整体向好发展的形势下,英利却深陷巨额债务泥潭,不禁令人唏嘘。某光伏行业人士对澎湃新闻分析称,其实英利和此前赛维、尚德的情况如出一辙。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自身投资战略的失误,比如大量投资上游硅料企业。
目前光伏行业发展形势大好,英利却不断深陷债务泥潭
英利集团成立于1987年,1998年进入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彼时,是中国最早进入光伏行业的大型公司之一。2007年6月份,英利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此后曾在一段时间内,英利的光伏组件在出货量方面保持全球第一。
2015年,光伏制造业全面回暖,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多晶硅产量约为10.5万吨,同比增长20%;硅片产量约为68亿片,电池片产量约为28GW,同比增长10%以上;组件产量约为31GW,同比增长26.4%。
如今光伏行业发展的形势大好,同行中的多数企业已扭亏为盈,但英利却深陷巨额债务泥潭。
某光伏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分析称,其实英利集团出现如今的境遇和此前赛维和尚德如出一辙,行业寒冬、国际贸易壁垒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其各自的衰败,但其自身的投资失误则是最根本的原因。比如,在多晶硅价格很高的时候,英利、尚德和赛维都不理智的往光伏行业的上游走,和上游的硅料企业签了长期协议。但硅料最贵的时候400美元/千克,最便宜的时候每千克十几美元,如此大的价差,再加上高价位时的长期协议,这些企业在上游供应链端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英利为了通过自己建设多晶硅厂来解决上游原料的问题,成立了“六九硅业”多晶硅生产项目。但2011年多晶硅价格暴跌,运行近一年的“六九硅业”成了一个长期减值的项目。据2011年英利第四季度财报,六九硅业亏损22亿7千5百万元,商誉减值2.7亿元。
其实,也就是从2011年6月底获得单季度的利润后,英利集团就再没有过盈利。
英利2015年发布的三个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的净亏损分别为3.632亿元、5.981亿元、32亿元。而2015年第三季度的同期营收才22.34亿元,即2015年第三季度的亏损资金已远超过了同期营收。
财报同时显示,英利的总资产为207.77亿元,其中流动资产为110.9亿元;公司总负债239.43亿元,流动负债184亿元,资产负债率已超过100%。
2015年12月28日,英利宣布采取“10并1”的并股方案,每股ADS将代表十股普通股。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英利绿能避免因为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退市。除并股之外,英利已没有更多的办法在短期内拉升股价回到1美元以上。
信达资本或成为英利新的战略投资人
对于英利来说,如今几乎已经无法依靠自身打完接下来的战役。
此前一份广泛流传的 “关于印发《英利集团资产债务重组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的通知”文件也得到了英利集团的确认。该文件中显示,2015年12月,银监会法规部会同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在中国银监会召开了关于英利集团资产债务重组的座谈会,其中河北能源局、保定市政府,以及各大银行均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称,银监会和国家能源局支持对英利集团进行资产债务重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研究制定重组方案,上报国务院。
同时成立英利集团金融债券人委员会,由国开行担任主席行,进口处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交通银行为副主席行,尽快对英利生产经营和资产负债状况进行调查摸底,会同英利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资产债务重组方案,实现银企双赢。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由政府部门主导重组,接盘者可能会是一些实力较强的新能源企业。
王志新对澎湃新闻称,目前和英利接触的企业比较多,大家可能对于英利的品牌和规模比较感兴趣。英利有意愿合作的企业将会是一些比较有实力、认可英利品牌,且能给英利带来很好发展的企业。
据了解,作为一家核心业务为不良资产经营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资产可能也将成为英利新的战略投资人。
信达某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信达本来就是做不良资产处置的,英利如今的情况就是个不良资产。此外,信达十分看好光伏行业的发展,也对光伏行业十分感兴趣,而且此前信达也曾重点关注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
本文转自d1net(转载)